close

第一章 現代文學的誕生

(一)文學革命

1. 胡適
《文學改良芻議》(民國六年一月發表於新青年雜誌)
「八事」:需言之有物
     不摹仿他人
     需講求文法
     不作無病之呻吟
     務去爛調套語
     不用典
     不講對仗
     不避俗字俗語

目的:實寫今日社會的情狀

2. 陳獨秀
《文學革命論》(民國六年二月發表於新青年雜誌)
國民、寫實、社會文學(相對於貴族、古點、山林文學)

3. 周作人
「人的文學」
人道主義

(二)第一批作品

詩:胡適《嘗試集》
  劉半農

小說:魯迅《狂人日記》
   陳衡哲《一日》

散文:雜文(即背負社會批判精神的文章):魯迅、陳獨秀
   美文:冰心、朱自清

戲劇:胡適《終身大事》
   (此為模仿易卜生《玩偶之家》之作)

(三)守舊派的攻擊

桐城派代表林紓:「白話文學是傷天害理的人間怪物」
        「胡適跟魯迅的文章乃是『禽獸之言』」

梅光迪《學衡》:「誦述先哲之精言以翼學」
章士釗《甲寅週刊》不登白話文
(此時有錢玄同《國語週刊》反擊,不登文言文)

(四)現代文學與五四運動

五四事件:1919.5.4 
     上千名北大學生聚集天安門抗議巴黎和會有關山東的問題
     燒燬曹汝霖寓所、30多名學生被補

五四運動:五四事件後至月底
     各大學罷課、商人罷市挺學生,進行抗爭活動

新文化運動:始於五四前
      1920後規定小一小二一律用白話文上課

(五)文本vs作品

(這一段在打瞌睡所以抄得零零落落)

          ╱作者
以往:  世界—作品
          ╲讀者


     作品—作者(封閉) 作品本身不存在那種有待讀者、批評家去發掘的意義
現在:
     文本—讀者(開放) 意義被置於文本與讀者的互動作用中

符號的不確定性

增加視界

佛洛伊德:性、夢、潛意識

共時性:在一個時間區域裡,不同的字詞組合擁有相同的意思,稱為它們的共時性
ex. 爸、爸爸、爹地、老爸....


【本週閱讀文選:魯迅《狂人日記》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d 的頭像
    kevind

    新的開始

    kev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